按《万姓统谱》:「羽字丹丘,邵武人。有才名,议论深到,自号沧浪逋客。」
严羽早年隐居邵武莒溪,与同族严参、严仁皆有诗名,并称“三严”。这一时期,严羽与江湖派著名诗人戴复古建立深厚的友谊(旧邵武东城上有诗话楼,原名望江楼,又叫三滴水楼,就是当年严羽与戴复古经常论诗的地方。)
严羽主要生活在南宋宁宗、理宗(1195~1264年)两朝。当时,社会黑暗腐败,百姓生活极端困苦,到处爆发民众起义。严羽三十多岁时,一支起义军攻克邵武城,被迫避乱离家远游。在外飘泊3年,“走南复走北”,岁暮归来时已“空四壁”。后来,复出远游,前后到过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在江西逗留的时间最长。所到之处,都有诗以志之。到了老年仍未回乡,而且生活穷困,“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穷老嗟身拙,狂歌畏酒醒。此生何定着,江汉一浮萍”。是其潦倒一生的写照。约在淳佑五年(1245年),严羽病逝。
严羽终生未入仕途,主要进行文学活动。创作了大量诗歌,由于半生飘泊,散佚甚多,今存《沧浪吟》仅收一百余首。这些诗富于写实精神,关心国事和民众,对当时重大事件,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外戚韩侂胄于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对金仓促用兵结果大败一事,指责道:“王师北伐何仓促,六郡丁男亳州骨。……偏裨入救嗟已晚,万国此恨何时终。”南宋后期,元蒙崛起,联合南宋灭金后,随即背盟攻宋。严羽对此痛心疾首,吟道:“误喜残胡灭,那知患更长?黄云新战略,白骨旧沙场。巴蜀连年哭,江淮几郡疮。襄阳根本地,回首一悲伤。”在《庚寅纪乱》中,斥责“主将”失职,同情百姓在兵荒马乱中骨肉分离、惨遭杀害,慨叹“回首兵戈地,遗黎见几人?”惭愧自己“本无匡济略,叹息漫伤神。”表示自己“壮心犹存”“思报国”。
严羽的诗,七言歌行仿效李白,五律除学李白外,还学杜甫、韦应物,其主要倾向为王维、孟浩然的冲淡空灵。
严羽一生重要的贡献在于诗歌理论。所著《沧浪诗话》是古代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专著之一。全书分五部分,几乎涉及诗歌创作的所有重要方面,对诗歌创作有许多颇为精到的独创见解。其论诗的中心,是“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推崇汉魏、盛唐诗,认为它具有气象不凡、兴趣超诣、天然本色、诗而入神的高妙之处。其“妙悟”是要领略汉魏、盛唐诗的超妙之处,这是严羽从唐宋诗的比较中,得到诗歌应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的很有见地的观点。还针对江西诗派以议论、文字为诗及宋诗不重视形象思维的现象,提出诗有“别材”、“别趣”之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这些批评,切中时弊,而且触及诗的艺术特点与规律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明代学者胡震亨认为:南宋的诗话比北宋好,《沧浪诗话》又高出所有南宋诗话。严羽另有评点《李太白诗集》2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