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严清

按《云南通志》:「清字直甫,后卫人。弱冠中嘉靖甲辰进士,授富顺令。丁母爱,补邯郸令,以廉能着声。辛亥,征为屯田主事,陟郎中,出守保定。时廷议举边才,清与焉。历升四川右辖。穆宗初,巡抚贵州,复徙四川,费悉从减省。定番僧贡额,罢有司团操,蜀民称便。神宗三年,再命巡抚贵州,条理得宜。累迁刑部尚书,秉公持」平,屡白冤抑。神宗素知清,特授冢卿。以劳瘁致疾,四上疏乞归。万历戊子,特进太子少傅,岁给廪粟舆夫。庚寅以疾卒。赠太子太保,谥「恭肃。」

  • 字号 字真甫,一字公直,号寅所、谥恭肃公。
  • 年纪 生于嘉靖甲申年(1524)四月十八日,万历十八年(1590),病逝。
  • 籍贯 云南后卫人,今云南省昆明市。
  • 主事 富顺知县、邯郸知县、工部屯田司主事、员外郎郎中、兵部车驾、保定知府、易州兵备副使、陕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右佥都御史、大理寺卿、刑部、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赠太子太保。

生平

严清其父共有四子,严清为幼子,然“咄咄奇悟”。乡先达施昱择婿时,选中严清。

严清于嘉靖癸卯(1543年)中乡举,次年中进士。任富顺知县,任上清廉恤民,治声大起,尤以救荒而名闻天下。后因母亡而归。除服后补邯郸知县,声名不减。很快入工部为屯田司主事,为员外郎郎中时,督修京师外城及明九陵。严清在工程期间,严格经费管理,斤斤计较每一分工程款,使贪官污吏无从侵吞。工程结束后,为国库节省“巨万”经费。以此成绩,当叙升官职,严清却坚辞不受,只接受了加薪。父亡,服忧。除服后,补为兵部车驾,升为保定知府。

保定府因邻近京城,老百姓的负担也比其他地区繁重,可以说是苛政厉行。按惯例,保定府每年都要发民到京师充作库役,百姓苦不堪言。严清到任后,体察民情,并经努力,请求上面废除了此项苛役。严清居官保定三年,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深得民心。他离任后,保定府又“课复最”。后来他又迁升易州兵备副使、陕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

隆庆二年(1568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尚未上任,旋改巡抚四川。严清在川时间较长,幕僚部属敬畏其清廉,大都能约束自己,因此严清在叙事期间墨官酷吏较少。他熟悉四川地情民风,所举政事,皆能结合实际,体恤民情。为少劳民,议请从四川当输送京师的课税中,割出二十万就近改作陕西军饷,以减少运送之苦;为不扰民,废除每年各郡县团练到成都操练之制;为减轻负担,他将历来没有定数的入贡“番人”数,裁为定额,额外不得超一人。他痛绝强宗悍吏,常对横行霸道者严惩,但亦因此而被人报复、诋毁。当时“陕西贼”流入四川,巡按王廷瞻因此而弹劾严清“纵寇”。大学士赵贞吉(四川内江人)为其据理力争,他上疏道:“贼起陨、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今蜀地岁荒民流,方倚清如父母,奈何弃之。任事臣欲为国家利小民,必得罪豪右。论者不察,动以深文求之,顷海瑞既去,若清复罢,是任事之臣皆不免弹击,惟全躯保位为得计矣。”皇帝不允严清无罪,但因赵贞吉的开脱,严清得以告候调。严清遂解官候调。

万历二年(1574年),候调五年的严清被起用为山西巡抚,尚未赴任,改抚贵州。后任大理寺卿、刑部、吏部右侍郎,再升刑部尚书。时张居正为相,严清不附权贵不尚奢华而独清,神宗很器重他。逢吏部尚书梁梦龙罢官,严清代为吏部尚书。任上他严把用人选人关,自丞佐以下官吏的材料,严清都要亲自批阅审查。半年后,得病归昆明隐居松华别墅。严清病归时,皇帝遣使慰问,在昆明养病期间,皇帝多次问阁臣:“严尚书病愈否?”万历十五年(1587年),兵部缺尚书,皇帝特诏严清补,遣使赴昆明宣旨,可惜严清病情加重,不能成行。万历十八年(1590年),严清病逝。皇帝赠太子太保,谥“恭肃”。

严清为官清廉,勤于政事,不畏权贵,体恤民情。居官时与仆人一道食、粗衣布。初为尚书时,因清贫无力添置豪华官服,束素犀带上朝。同辈嘲笑他道:“公释褐时,七品玳瑁带在耶?”严清只一笑而已。

其嫡孙严似祖有祖父遗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中进士,供职翰林院。昆明地方父老为表彰乡贤,特在严家居住的街道建造“世恩坊”(后毁,今无存)。其妻施氏,系名人施昱之女,端正娴淑,堪为母仪,后被朝廷封为“贤母”。

Preview Get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