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严氏
琐园古村琐园村位于金华县东部,距城区16.5公里。南靠王姆山,北临翼膀湖,金(华)佛(堂)公路穿境而过。有公路和机耕路与邻村相通。清属文星乡新城里,1934年属麒麟乡,1947年属澧浦乡,1958年属澧浦人民公社澧浦管理区,1961年属澧浦人民公社,1983年属澧浦乡,1992年属澧浦镇。有445户,1293人。耕地面积1097亩。
琐园建村于明朝以前。据传村祖姓陈,现存"崇德堂"厅屋即陈姓祖居,因村民房屋建筑群形如锁并有花园而得名,时称青锁园。现居民大多为严姓,此外有俞、徐、李、杜、陈、张等20余姓氏同居。据《清湖严氏宗谱》载,严光第三十五代孙严正定居金华清湖滩(今孝顺严店村)。严正第十世孙严守仁(1543~1613)入迁琐园,是为琐园村严姓始祖。清《(道光)金华县志》称琐园,《(光绪)金华县志》称锁园、琐园。
琐园村清代时已兴盛。清朝严万林在朝为官,盖了18座雕梁画栋的厅堂。现琐园村区存有清乾隆年间的大厅5座,清末民初堂屋10座。这些厅堂建筑具有江南民居特色,每座建筑物造型艺术各具特色。其中:集义堂,又叫方厅,其正厅所有构件,包括石柱2根,木柱10余根及石柱础、覆盆、花窗等均呈方形,其青石柱础雕刻花纹,楣上雕刻图案为云头片,风格独特。
两面厅,由三进组成日字长方形建筑,形成两个对称的四合院,厅大门仰莲上有砖雕麒麟、凤凰、小鹿、山羊、松鹤、花鸟等,雕刻精细,形态生动。
务本堂,正厅悬挂《务本堂》字匾,字体苍劲有力,题款为"乾隆丁酉阳月吉旦"。建筑较宏伟。
石牌坊,在严氏祠堂旁边,坊体全为石质构造,保存较完整。是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金华府正堂为故民严锡佩妻黄氏建的旌节石牌坊,牌顶立有小石框匾,正面雕刻"圣旨"两字,背面雕刻"恩荣"两字,整座石牌坊由龙、凤、狮子等鸟兽花卉图案雕刻组成,花框凿空,座基坚固,建筑艺术精美。为金华县保存较为完整的石牌坊。
琐园村位于金东区澧浦镇北3公里处,至今还保存许多明末清初的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朝祖族严子陵第五十一世(代)严必胜率兵平定两广匪乱有功,皇帝诏允为官,在家乡琐园盖了十八座雕梁画栋的厅堂。如今,还保存的古建筑有旌节石牌坊、严氏宗祠、务本堂、怀德堂、聚义厅等明末清初堂屋十六座,是金华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先到澧浦镇,或或有事,我便一个人在镇上闲逛。澧浦系古老集镇,曾经繁华。早在南宋时,村祖李铺随宋室南渡,迁于此定居。村名袭用人名,叫李铺村。至清朝中期成为义乌江江南的主要集市,到清康熙年间称李铺市、光绪年间更名为澧浦市,因李铺和“澧浦”谐音,民间称“澧浦街”由此得名一直沿用至今未变。只是,走在今日澧浦老街上,感觉有些特别。高低交迭的屋舍有些败落,仿佛是老太太穿了条牛仔裤,不太协调却有着时代特征。而老街上,居民倒安详宁静,不动声色,默默用眼角的余光打量我这个背着相机的外来者。
老镇很安静。在巷子里偶尔能看到一两处古屋,挂着文保单位的牌子。只是周边逼仄,无法取景。等或或回来,我们便直奔琐园而去。他说,好东西在那边呐!
琐园村现有460多户人家,1200多口人。严、俞、徐等为大姓,而第一大姓严氏是严子陵的后代。小村除了村口的村委会,基本上是黑瓦白墙,青山绿树,不失为“世外桃源”。与澧浦相比,同在马路边的琐园,显得洁净有序。也许这就是小国寡民的好处吧。
严氏宗祠是村南最大的古建筑,共四进,系乾隆年代之物。右边耸立的一座清乾隆五十二年建的旌节石牌坊,横石梁刻有“为故民严锡佩妻黄氏建”字样。我们到达之时,正有工匠在修复磨蚀的构件。在村里的一个大妈陪同下,我们一间间古宅行走过来。
我们所走的几个厅堂多为两进,在规格与结构上也大同小异,想必当年的主人也是身份相当。但在一些细节上却有着不同的韵味,如聚义厅因石柱、柱础等对象均成方形,所以又称方厅。而务本堂、怀德堂等等,在这些细节上有些差别。而廊间窗棂上的木雕也大多是渔、樵、耕、读的耕读文化。只是,这些屋子都成了堆柴禾的杂物间,寂无人声,徒添几分悲凉。但所幸的是,破败中还有一丝气质,物什虽旧,还是井然有序的,仿佛落魄的君子还拥有些谦恭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