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秀山县严氏

族谱世系

自昔吾宗之开基也,根蒂衍于吴西,苞枝畅于分宜,源肇严彭、严云之前,春秋毕纪绪接子陵遵之后。汉史聿传并夷周而特盛,历汉唐而益崇。森森鼎族,相继蝉联,不知几经代序矣。其时以德行名者,以文章显者,代不乏人,犹津津在人耳目。迨后枝叶扶苏分占宇内,悬弧示志,随方建业,有怀藏道德而遗版籍之图,有唾取功名而纪金兰之籍,炳炳鳞鳞,班班可考,固不待余言而赘述也。

惟吾祖严陵担屦(ju)南行,觅地开源,始辟茆(mao)于思唐宣抚司荆条林居住(即今安化县衙基是也)。因更府制,吾祖义让退居,别迁邛江司(即今印江县是也)。锡名娥岭寨,传及至今,记数十余代矣。自吾祖肇造之后,兰桂芬芳,蒸蒸丕着,或身游芹泮而赋嘤鸣之盛,或世膺国典而衣画锦之游,备载宗谱,是皆吾祖一脉冻源庇盖,后胤勤劳传家盛德之所致也。后之来者,坐享成业,当思创祚之艰难,贻谋之远志;思吾祖以可大可久之业鼓舞,以 开 其先。后之人须体善继善述之理,奋兴以振于后,应运而生,接踵而出,始信缵绪渊源者非他人,我后世任也,承先裕后者非他人,我后世任也。言行交符,先后一致,乃不负吾祖垂谟修纪之殷勤,盖载之庞宏也。余也今列云孙,虽未能亲承祖训,然缅怀往范,千载犹如一日。故不辞肤学,鉴代书名,列序于谱,以示后起者毋忘木本水源之意云尔为序。

康熙二十八年岁己巳夸则月十四云孙严藻拜撰序

原序

世人皆知族之有谱也,而抑知族谱之设,果何为哉?盖族之有谱,犹朝中有史。朝之上无史,则无以昭信而纪实,族之中无谱,则无以溯 本 而穷源。所以纂斯谱者,无非俾后子孙,晓然知木之有本,水之有源,而后家喻户晓,情谊绸缪,得以相深于靡尽也。故谱之作于祖宗开创之始者故重,而作于子孙蕃衍之日者尤不容轻也。我严氏之先,出于江右袁州府分宜县,接踵子陵之后。至陵祖遨游贵筑,遂肇基于思唐荆条林。及容祖于天顺初年 巡 行印邑,览山川之秀,睹阡陌之腴,复于娥山下居焉。数百年间,或以贵显,或以富著者,罄竹难书。因戊子兵燹(xian)上世之旧谱无存,并未有相继修明之者。裔孙五典亦有赞襄修明之意,无如矻矻(ku)芸聪,历五科而不第,攻苦之外,所不暇及也。有吾叔士吉衰辑残篇,询及黄发而书之于谱焉。夫岂好劳也哉?总虑世远年湮,支分派衍,世系易淆,若非重加修集,将万世而下,茫然不知始祖、高祖所自出,贸然不知大宗小宗所由来。久之而亲者疏矣,又久之而疏者远也。势必尊卑无爱敬之意,长幼无礼让之仪,安知重本而笃亲,纯祖而范后哉?此族谱补遗断断乎不可缺也。自有斯谱迪代相承,则后之 继 起者,咸知族中千家万户苗裔纷繁,不无亲疏之悬殊,而按谱以稽,总一本之渊源所自出也。譬之黄河之水,千支万派,以归于海,揆其发源(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要皆同出于星宿者也;又如嵩岳之山,层峦迭嶂以鬯其繁溯厥肇宗,无非衍映于昆仑者也。后之阅斯谱者昭然九族之所由始,熟不油然 而 爱敬生乎?熟不蔼然而礼让接乎?吾知百千万亿之子孙,有不忍忘其所自出者矣。是则吾叔纂谱之志也。余不敢忽视斯谱,于是援笔而序之云尔。

康熙二十八年夸则月十八世孙开州训导五典撰

重修宗祠并纂谱序

窃思宗庙以妥先灵,族谱以垂后嗣,庙之与谱相为始终者也。是故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而谱之不修,虽庙貌维新,终无以昭来许而纯祖武。二者之所系不綦重哉?念昔先人,由江右至黔,始创业于思唐,继迁居于邛水。自咸淳至今,五百有余岁,春秋奉祀,非不其有祠也,子姓蕃昌,非不 有 其谱也,而物久必敝,时过辄忘。即以祠言之,云筛日影,举头半露青天,雨滴苔痕,移足皆沾湿地,嗟!嗟!列祖未有不时怨时恫者也。以谱言之,断简残篇,前者沦于朽蠹,年湮世远,后人罕有成书,绳绳子孙,谁复有为昭为穆者乎?以祠若彼,以谱如兹,宜奉先思孝者之欲其振兴,而责纂谱之事 于 余也。夫余虽叨遴选之誉,未膺民社之司,不克光前岂能裕后?然 源 流不可紊,世系有必详。倘以学浅才疏而谢其任,则迟之久,迟之又久,真不知大宗小宗之所由判也!责无旁贷,咎果谁归?今土木方兴,将为灵爽式恁之地,而宗族人等,有异地而同名者,有同班而异派者,有一本之谊而异域殊乡者,有九族之亲而同沟共井者,且有载及前世而后嗣未载及者,远迩亲疏,淆然莫辨,爰是细探,为本为支之究将谁属?详问某乡某里之始自何人,然后登之于谱,其或移于遐逖(xia ti)限于冥顽,祖父之由来,人不知,而己亦不知者则亦无从而记载也。所以修祠不易,纂谱尤难。祠之罄其所藏,犹可谋之豪华之侣。谱之忘其所自,不能参之冒昧之徒,然则如之何而可乎?忆昔族曾祖五典先生传其信,亦传其疑,余非敢言窃比于前人也,但所知者书于尺幅,所不知者阙于寸楮。倘能家有藏书,则分支而秩然不紊者,亦合之而蔼然相亲,远为传播,则已载而班班可考者即未载亦源源而来也。正不敢妄为序次己 耳 惟是。范文正公曾为严先生祠堂歌之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夫我先人创业于峨山邛水,先生之后裔也。芳名所播,不与云山江水而并着乎?故楹刻桷力为之,以妥先灵。派别支分详书之以垂后祠。谨序。

辛酉科遴选甲子科就职候补直棣分州州判二十一世孙:九让撰

道光四年(公元一八二四)岁甲申春正月敬书

重修宗谱序

夫宗谱之命也,岂第怀袖中之物,仅阅一己之耳目。云乎哉,以承祖勋之代序,明后裔之作述,其意深且远也。若我先宗鼻祖,由江西衍派思唐,后迪创业印江,历有缵绪,世谱计三十代有余。值明末屡罹兵燹琴书,世系尽入秦坑。乃子乃孙未尝不抚膺太息也。有宗侄士吉者,身列胶庠三十余载,于汤火蹂躏之后,拾其残帙中有缺遗者考之宗老,询诸世旧,重加辑谱,不期年而全谱告成,若我宗侄士吉可谓一代干蛊之能事矣。然贻谋之谟烈,非先范弗能传,弓冶之守成,非后人莫能着本。天水以流源,续峨山而交禅世,以及其间之显晦穷达,支干纷蕃有令人怀创之艰辛感,章程之遗意,有不奋然而起相承而式化者哉。后之溯洄本源者,荐蒸赏之俎豆,阅百世而可师。继赤舄(xi)之衣冠并千秋而不灭,永言孝思维,则有不昭然较着哉。兹我宗侄士吉之举,才堪羽翼念诚,棐(fei)笃为族间触类者,忍令其善之无可录哉,爰是命侄士藻操管城候并备楮先生为之纪其概,指其绩,于德星聚井之际,竹林共语之间,敷陈素引弁于篇首,俾光裕先后者开阅了然本枝无紊,始信我侄 士吉之用意,体先实德亶(dan)其然乎,亶其然乎故其人而传之云。

时在

康熙二十八年岁在己已仲春月撰序

字派

老谱字派

圣世英周汉 国君士典良 吾中思尚志 道德尔而刚

增补字派

学纯裕长大 积厚自流芳 值之元成正 优超发文祥

江右字派

懋守循天易 克开应有章 时维清风若 子启久传昌

匾联

印江严氏宗祠匾联记。

印江县公送匾对一联

春山不易三公介 印水无殊七里滩

宗祠石坊对联

昔春山今峨山千百年来垂裕远 先德水继印水二十世后发祥长

宗祠神龛对联

光武故人标万代 剑南节度制唐朝

贵州兵备道徐河清送匾

陵光岿然

宗祠中堂悬匾

富春遗范

宗祠东厢悬匾

清辉世家

宗祠西厢悬匾

第一家声

石坊两旁对联

敦节维风于今为烈

兴廉训俗振古如兹

 

续修谱谍序

盖闻宗庙以妥先灵,族谱以垂后嗣,族之有谱犹朝之有史。而今县有县志,乡有乡志,无非以期后世繁杂可稽可查,所以纂此谱者,无非俾后世子孙知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而我松祖于成化三年巡行蜀地暂居秀山乜敖,复又迁于干川居住百有余年,十有余世。自印江祠堂送谱于干川梁家沟又百有余年,子孙衍繁甚众,而我宗族人等,有同地而同名者,有异地而同名者,有同班而异派者,有一本之木移居他乡外里者,有九族之亲而同沟共井者,有载及前册而后嗣未及载者,远近亲疏淆然莫辨,是以续谱之事则不能迟之久也。凡物久必废时久必忘,迟之久真是大宗小宗无从分变,后裔莫测,泾渭难分。为子孙后裔所望追本求源,摸清来龙去脉,在凉水后裔孙退体教师天伦与退休干部天艮的倡导下,以旧谱为据续编斯谱。经历多次走访干川、广木、凉水、桐木等地,遵照各地老人的反复回忆与口授,未载之后裔亦源源而来也。余才疏学浅,不揣冒昧,只能将派别分支一表四代,列表祥书,以垂后嗣。

谨序

退休教师严天伦于公元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敬书

龙池严氏近年发展概况

夫我松祖自迁干川以来,二百有余年,二十有余世,后裔子孙繁衍至昌龙、昌虎后复又分支。龙祖历居干川,虎祖支系盛滔、盛德移居广木、凉水(原属秀山县清平里永兴乡管辖),干川虽地处偏僻山区,小溪横穿黑洞二华里,经白水溪再横穿川洞,流入秀山河,而土地肥沃,粮食丰富,但四面群山重迭,交通运输很不方便。一九五五年干川划为秀山龙池区成为一个乡的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大有发展,有埸镇、有小学、有供销机构,六十年代大办工业,需大量煤碳供应,因而修建龙川公路,七十年代大办农业又修干川支路三公里,物资运输变得较为便利。广木、凉水划归龙池镇管辖,广木虽靠近龙川公路两旁,但地处山坡,水源缺乏,土多田少,发展较慢。凉水地处帅家水库内地,交通运输更为不便,四面群山包围,部分水田都在西山后牛栏坪一带,地属美翠的光明村管辖,耕种不便,管理困难,但我氏族人凭勤劳勇敢、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农业生产大步前进。特别在十届三中会会后,土地下放承包,生产结构改良,粮食产量逐年倍增。又通过种烤烟、烧砖瓦,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生活也随之爱步改善,正处于欣欣向荣之时日,是将我族在秀山各地发展变迁情况略以书之,以供后人查阅参考。

三十七世孙:天艮于一九八八年孟春上浣题

天伦续编本谱

字派

老派

国君思明顺 因有应吾正 佳士我元典 子启九修顺

新派

梦首循天意 克开先有章 时维清风若 子启九传昌

转派

学纯裕广大 积厚自流光 致知原诚正 操守发祥长

Preview Get Help